服药“四步曲”
STEP1 把好药品关
药品的来源一般有两种:医生开药和自行购药。前者多数是因为受疾病困扰,到医院里请医生对症下药;后者购买的多半是常用药,对付平日闹的小灾小病,虽然免去了看医生的麻烦,但缺点是无法确知自己购买的药是不是真的对症。就拿呼吸道感染来说,虽然症状类似,但是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
以下两点要多加注意:
1、医生开药时,请务必告知医生:有无药物过敏史;目前及患病前服用过什么药物;自己有过的重大疾病史、慢性疾病、手术史;家庭有无特殊体质或遗传疾病;及有无哺育等。此外,还应询问有无外出旅游、操作机械或开车时应注意的事项,因为某此药物会造成嗜睡反应,可能降低患者的注意力。
2、自行购药时,必须看清药物说明中的重要说明,例如:
药品名称:一般包括商业名称和学名,学名通常只有一个,商业名则是厂商所取的名字,不同厂家可能有不同的名字。
注意事项:多半是警语。安全性低的药品通常有很多警语;反之,安全性高的药品甚至不一定有此栏的信息。有时会包括孕妇、儿童使用时的特别注意,有时是与其它药品产生交互作用的情形。
副作用:药品的副作用包括过敏反应与药品不良反应。虽然副作用的发生概率一般都很小,但是并不表示就能忽略这类的不良反应。
用法用量:通常指成年人的建议用量。儿童或肝肾功能不好的人,或者有其它特殊问题的人,如果有必要调整用量,都会在此处提示。
注意:如果没经过医生的专业协助,普通人应尽量避免单凭一份药品说明书,就随意服用药品。
STEP2 服药说明认真读
医生开药时,都会附上一张白色的服用说明。除了某些特定的药物,比如一些止吐、消胀药,需要在饭前30分钟吃,安眠类药物需要睡前半小时吃等等,我们最常见的都是:每日几次,每次几片,饭前服务或者饭后服用等等,意思明确,但并不精确,因为每个人对“饭前”、“饭后”的理解都不尽相同。
1、一日三次:是药物学家根据实验测定出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后规定的,意思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一次。只有按时服药才能保证体内稳定的血药浓度(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因此要避免集中在白天或夜晚服药。
2、饭前服用:是指此药需要空腹(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这类药物一般对胃无多大刺激,空腹服药后也能被充分吸收,可使药物保持有效浓度,迅速发挥药效。
3、饭后服用:是指饱腹(餐后半小时)服药,利用食物减少药物对胃肠刺激或促进胃肠对药物的吸收。一般来说,除了苦味健胃药、收敛药、抗酸药、催眠助眠药、缓腹泻药需要睡前服用以外,蓁都可以在饭后服用,特别是对肠胃有刺激的药物,更需在饭后服用。
STEP3 吃药关键词
1、白开水:服务药时,水一般保持在200至240毫升即可。不能用茶水、果汁及其它饮料代替水,以免影响药效的吸收。对于糖浆的这种特殊的制剂来说,特别是止咳糖浆,需要药物覆盖在发炎的粘膜表面,形成保护性的薄膜,以减轻粘膜炎症反应、阻断刺激、缓解咳嗽。所以,建议喝完糖浆5分钟内不要喝水。
2、送服:有些人无法吞咽下“大个头”的胶囊,就自作主张把药掰碎或用水溶解后再服用,这不仅影响疗效,还会导致不良反应。除非医生特别嘱咐或药物说明有此指示,否则最好不要这么做。还有些人为了省事,不喝水,直接将药物干吞下去,这也是非常危险的。这或许会导致跟躺着服药一样的后果-损伤食道;另一方面,因为没有足够的水来帮助溶解,有些药物容易在体内形成结石。
3、吃药姿势:最好采取坐姿或站姿服药。生病以后,我们会很本能地躺着服药,但实际上,这样服药以后,药物容易粘附于食道壁,不仅影响疗效还可能刺激食道,引起咳嗽或局部炎症。
STEP4 服药后须知
药物被服下之后,就开始在人体中旅行。多数药片吞服以后,会在胃内崩解散开,然后进一步溶解在胃液里,之后来到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再经绒毛吸收进入身体。这也就是为何每种药物都有自己服用的时间-有时是要让药品能够顺利及时在肠胃道被吸收;有时是为了让药品安全地进入血液,避免损坏肝脏。
因此,吃药后不能马上运动,一般需要30至60分钟才能被胃肠溶解吸收、发挥作用,期间需要足够的血液参与循环。马上运动会导致肠胃等脏器血液供应不足,药物的吸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吃药后如出现过敏或任何副作用症状,应先请示医生,以减少药量或者停药。另外,如果感冒等急性症状,在咳嗽减轻、已退烧或不再疼痛时可选择停止服务,但是,对于慢性病药物,如高血压、糖尿病或抗生素等药,都应避免擅自停药。
“服药时,不能用药水、果汁及其它饮料代替水,以免影响药效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