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健康教育
“大暑”应该如何养生,中医这样说
发布日期:2025-07-25 浏览次数:111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大暑,六月中。”大暑有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养生整体上应遵循《黄帝内经》夏三月养生原则,注重养心、清心、安心,以平心静气,“使志无怒”,心静暑自消。

大暑在五季中属长夏,土气所主,脾胃二官当令,是一年中阳气达到鼎盛,也是将由阳转阴的时节。

此时夏季过热易中暑,贪凉又会引起风寒感冒,养生格外重要。

一、大暑起居,晚睡早起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晚睡早起是顺应夏天自然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一般来说,晚睡不应迟于23时,比平时早半小时起床即可。对有条件者,每天中午最好能睡半小时左右的午觉,以缓解浮躁烦闷的情绪,使阴阳调和,精力恢复。

二、大暑着装,防暑防湿

此时节气温高、湿度大,人体的汗液不易蒸发,宜选择浅色的、宽松透气性好的棉麻衣物。浅色可以反射大部分的阳光热量,宽松透气性好的衣服不会阻碍身体发汗散热,增加舒适感。

此外,暑伏天是皮肤病的高发季,这与汗出增多和高温易滋生细菌等原因有关。日常要勤洗、勤换贴身衣物,不可久穿湿衣,避免汗疹、荨麻疹、痈疖、过敏性皮炎、痱子等疾病的发生。

三、大暑饮食,健脾为主

盛夏之际,对于脾虚湿盛者,需健脾除湿、清洁肠胃。甘味入脾,桑拿天可适当多吃些甘酸益脾、化湿和胃的食物,如用山药、薏米、白扁豆等食材熬粥,粥中适量配加一些藿香叶、薄荷叶、佩兰等芳香气味的药草,来唤醒受困的脾,使其恢复正常功能。

若出现情绪烦躁、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等中暑之症,可摄取绿豆、乌梅、西红柿、黄瓜、丝瓜、冬瓜、鲜藕、莲子、西瓜、凤梨等食物,以生津解暑。若出现“无病三分虚”的情况,可适当吃鱼肉、鸡肉、鸭肉、瘦猪肉等肉制品,植物蛋白可以从豆制品中获得。

四、大暑保健,避暑避寒

大家可能有疑问,这么热的天还需要防寒?现在空调普及,长时间在空调房里工作的白领,该出汗时不能出汗,或过度避暑,贪食冷饮、洗冷水澡、吹冷风,易得“空调病”,中医叫作“阴暑”。

阴暑患者主要有发热恶寒、无汗、神疲倦怠,以及因着凉导致的腹泻腹痛、乏力、关节酸痛等症状,可以通过吃生姜和藿香正气水来帮忙。也可以在睡前洗个温水澡,有利于祛除湿热,增进睡眠。入睡时不可当风入睡、不要户外露宿、空调房内外温差不宜过大,避免因腠理开泄而使风寒湿气“大举入侵”。

五、大暑运动,微微出汗

年轻人步行、慢跑,老年人打太极拳,都是出微汗的运动。注意不要过度运动,特别要避免中午剧烈运动,否则容易中暑。

六、大暑情志,调心凝神

夏主火,内应于心,心为君主之官,心乱则影响全身气机。烦躁不安、无精打采、精神不振等不良情绪容易使人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或血压升高等险情。在这样的情况下,调心宁神尤为重要。

大家应学会情绪转移,可以通过瑜伽、垂钓、习字、轻音乐等方法调身、调息、调神,度过一个舒畅、安宁及平顺的盛夏。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