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新闻中心
百年回响丨包理昭: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发布日期:2025-11-04 浏览次数:303

作为无锡地区唯一一家百年名院,无锡二院见证了漫长历史中医学发展的沧桑巨变,也推动着无锡及周边地区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而无锡二院的老专家们,正是这一切的见证者、亲历者、推动者,让我们一同走进二院老专家们的故事,感受历经世纪沉淀的医学智慧,聆听无锡二院的百年回响。

专家介绍

包理昭,1940年出生,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原副院长、门诊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医师。

1962年起于军队医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15年,1977年起从事军队卫生机关工作。1983年起于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从事医院及科室行政管理、门诊党支部工作共17年。

1988年总结医院管理经验,阐述论文《对医疗市场中开展竞争的探索》,先后发表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1988.2(4)193-194),《健康报》。

名家访谈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问:您是如何走上从医这条道路的?

包理昭(以下简称“包”):我是1940年出生的,老家是江阴的。选择学医,有两个很具体的原因。一是我祖父就是当地比较有名的一位医生,小时候常看到乡亲们找他看病,对他很敬重。二是小时候看到农村缺医少药,我记得很清楚,连治疗疟疾的奎宁都经常短缺,更别说复杂的病了。1957年我高中毕业考大学,当时就想学医能实实在在帮人解决痛苦,就报考了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

1962年大学毕业,响应国家号召,我参军入伍分配到福州军区的178驻军医院,床位有几百张。当时部队医院慢性病人多,比如腰腿痛、胃病、神经衰弱。我在那里一干就是十几年,内科、外科、传染科几乎都轮转了一遍。那个年代提倡“一专多能”,到了部队更是需要成为“多面手”,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组织上很重视对我的培养。1973年,派我到江西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心血管内科进修一年。那时他们医院已经在研究安装心脏起搏器了,算是很前沿的技术。那次进修对我业务的提升非常大。还有一次重要的学习,是参加第一次全国性的心脏起搏器安装与使用的学习班。当时的起搏器是美国产的,体积很大,跟现在没法比,植入手术也很复杂,让我直观感受到了医疗技术的进步。

在部队医院工作的后期,我主要在医院医务科工作。1977年,由于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表现优异,我被调到了福州军区卫生部的卫勤科工作。

问:您是怎么来到无锡二院的?

包:1983年,因为夫妻两地分居多年,组织上照顾我,安排我转业到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初来二院,印象很深的是条件比较简陋。 机关办公室都挤在一栋二层小楼里,开全院党员大会,没有大会议室,就用医院内部的广播系统,院领导在小办公室讲话,大家在各科室听。

当时,刘帧院长和倬军书记接待了我。他们都是部队转业干部,对转业同志都比较照顾。他们原本想安排我去内科做医生。但我自己仔细考虑了:从1977年调到军区卫生部算起,我已经离开临床一线六七年了。医学发展快,我再回去,从头熟悉要花很多时间,怕耽误病人。相反,我在部队医院医务科和机关工作的经验,或许在管理岗位上更能发挥作用。我就把这个想法坦诚地跟领导汇报了。他们很开明,表示理解和支持,于是我就留在了医务科。

问:作为当年的门诊党支部书记,在门诊工作上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刚到二院时,全国百业待兴,医院管理还没有走上正轨。我记得第一次到二院门诊的时候,看到护理部主任周调媛坐在医院门口把关急诊病号,病人从急诊一直排队到医院门口。

因为当时对病房的考核不注重床位周转率,病房床位被一些病情已经稳定的慢性病人长期占用,这叫“压床”,病房收不进新的病人导致新病人积压在急诊,真正的急危重病人来了,反而没有床位,抢救受到影响。

1983年底,那时我担任医务科副科长,院里组织我们医务科、护理部、总务科等负责人,由院领导带队,专门到武汉大学的一个有上千张床位的附属医院参观学习。他们急诊科只有15张床位,但病人流转非常顺畅,我们很受触动。

回来之后,我们马上开会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改进措施,规范了床位周转率等考核指标、建立了科室间更顺畅的转诊流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和调整,解决病房“压床”和急诊排长队的问题,改善了就医条件,保障了急危重病人能得到更及时的救治。

问:您亲历了哪些医院发展的关键节点?

包:1984年2月,市卫生局选派我到无锡市委党校第二届中青年干部学习班学习半年,回来之后我担任了副院长,分管医疗和后勤,心里就装着两件事:一是怎么让病人看病更方便、更准确;二是怎么让医院发展得更快、更好。

到了80年代中期,CT机在国内还是顶尖设备。没有CT,很多脑出血、肿瘤早期病变诊断起来非常困难,只能靠推断,或者让病人奔波去上海、南京,既耽误病情,又增加负担。经过院党委会议的讨论,领导班子一致同意要引进全身CT,这是诊断技术的革命,为了病人,再难也要想办法上。

当时西门子公司的要求很严格,一个是放CT机的建筑,需要他们验收合格,一个是时间上不能拖太久。所以从我们提出申请到安装到位一年都不到。

关于建放CT的影像楼,在接到建筑要求后,我们立即和无锡市的建筑设计院联系,当时建筑设计院的总工程师李总和我们医院基建科的同事,以前没建过这种有特殊防护和承重要求的楼房,也不知道怎么设计比较合理,就怎么牢固怎么建设。

经费,是最大的挑战。当时一台进口的32排全身CT机,要650万元人民币。而那时候,我们医院全年业务收入才800多万。怎么办?硬着头皮想办法。市领导、市卫生局对我们很支持,拨款了150万。又通过院领导向上级部门多次汇报说明引进CT对提升无锡地区医疗水平、方便群众就医的紧迫性,拨款追加了一部分。因为我们二院是百年老院、名院,省卫生厅的同志也很支持,表示有什么费用方面的问题可以向他们贷款。剩下(约一半)的资金缺口,医院通过自筹和贷款解决了。凑这笔钱的过程,现在想起来都很感慨。

确认要引进全身CT以后,医院立即选派了放射科沈袁良、沈晓文、周华丰3位技术骨干,先后到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去学习。其中,周华丰是我们特意引进的专业工程师,负责CT机的日常维护和保养,他的技术很好,工作极其负责。

CT投入使用后,病人量络绎不绝,因为当时很长一段时间全无锡市只有我们有全身CT。诊疗效果也是立竿见影,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以前可能要冒险做创伤性检查或者拖很久才能明确的病,现在很快就能确诊。很多病人不用再往外地跑了。

从医院发展来看,CT项目本身也产生了很好的效益。这件事让我深切体会到,只要认准是对病人有利、对医院发展有益的事,哪怕困难再大,只要科学决策、团结一心、扎实去干,就一定能干成。

问:有哪些二院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包:除了引进大设备,我们在日常管理的改进上也花了不少力气。有件事特别能体现无锡二院人“普仁济世,厚德至精”的医院精神。当时检验科的陆伟石主任,一位非常令人尊敬的老专家,市劳动模范。

他意识到化验结果的准确性是医疗质量的根基。在没有上级硬性要求的情况下,他主动在科里建立起一套“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了一系列标准和流程,确保每一张发出去的化验单都可靠。

这项工作我们走在了全市前列,市卫生局也在全市推广了我们的做法。乃至在全省都树立了标杆,成为全国的试点科室。这事情看似细微,但直接关系到每一个病人的诊断,体现了“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问:作为曾在医务科工作的前辈,有什么经验想与年轻人分享?

包:作为医务科,要帮助院里的领导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发现那些在医疗技术、服务态度方面有很好潜质的医生,比如现在泌尿外科的负责人徐新宇,我比较熟悉,他不仅是高学历、技术提升很快,他在跟病人沟通病情的时候既耐心又很到位,比如手术该怎么做、做了以后会怎么样、有没有副作用,这样的人才应该重点培养。

第二就是要加强管理,一方面加强技术管理,一方面加强服务态度管理,你对医生的服务态度、技术,应该是最了解的,我建议职能科室的干部,要深入一线,看到真实情况,哪些人在真实的工作中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的,哪些人只是做表面文章。我做医务科科长、门诊部主任时,几乎50%以上的时间都在一线。不断动脑筋想办法为病人提供更多的服务、更好的服务。

问:您对无锡二院未来有什么期望?

答:回过头看,二院这些年的发展变化确实是翻天覆地。从当年条件简陋,到现在成为一家现代化医院,很不容易。

我对医院未来的期望很简单实在:一是要永远盯着医疗技术发展的前沿。比如现在的人工智能,要想办法怎么把它用好,让病人享受更精准、更便捷的诊疗。二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我们无锡二院同时也是无锡市“红十字医院”的使命。

技术设备是重要的,但最重要的还是那份为病人服务的心。要永远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用更好的技术、更暖心的服务,守护好无锡百姓的健康。

我相信,凭着二院人的实干精神和为民情怀,医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