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激素,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副作用大,如产生依赖性、导致肥胖、儿童性早熟等,一听说药里有激素就完全不敢用,甚至到了谈“激”色变的地步。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对激素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激素到底能不能用?能用的话又该怎样用呢?
什么是激素?
激素是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直接分泌入血的化学信息物质,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缺乏这些激素,人体将不能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激素类药物就是以人体或动物激素(包括与激素结构、作用原理相同的有机物)为有效成分的药物。按照药物的类别,激素类药物可分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类、性激素类、甲状腺激素类、胰岛素类、垂体前叶激素类五种。
我们日常所说的“激素”通常指代的是糖皮质激素,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成分是皮质醇,是机体应激反应最重要的调节激素,也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而有效的抗炎和免疫抑制剂。临床常见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泼尼松、甲泼尼松、倍他米松、泼尼松龙、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具有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非特异性抑制免疫及退热作用等多种作用,可以防止和阻止免疫性炎症反应和病理性免疫反应的发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哮喘发作、过敏性休克、严重感染、风湿病等疾病最重要的治疗药物。
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分类
类别 | 药物 | 抗炎强度 | 作用持续时间(小时) |
短效 | 可的松 | 0.8 | 8-12 |
氢化可的松 | 1.0 | 8-12 | |
中效 | 泼尼龙 | 4.0 | 12-16 |
泼尼松龙 | 4.0 | 12-16 | |
甲泼尼龙 | 5.0 | 12-16 | |
曲安西龙 | 5.0 | 12-24 | |
长效 | 地塞米松 | 25.0 | 20-36 |
倍他米松 | 25.0 | 20-36 |
注:抗炎强度以氢化可的松(定为1.0)作为标准
激素会产生哪些不良反应?
由于激素的药理作用复杂,长期不合理使用确实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主要包括向心性肥胖、类固醇性糖尿病、骨质疏松、诱发或加重细菌感染、激素性青光眼等,长期使用外用激素类药物可能会出现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等,儿童长期使用甚至会影响生长发育。以下重点介绍糖皮质激素常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糖皮质激素常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器官系统 | 不良反应表现及注意事项 |
皮肤和外貌 | 皮肤变薄和瘀斑(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痤疮、轻度多毛症、面部红斑和皮肤紫纹、类库欣表现(水牛背和满月脸)和体重增加等。较低剂量也会发生这些不良反应,停药后多逐渐自行消失或减轻。 |
眼睛 | 长期应用会增加白内障和青光眼的发生风险。此外,还可能出现眼球突出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罕见眼科并发症。长期应用中到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早发现问题。 |
心血管系统 | 激素长期应用所致的液体潴留和高脂血症可引起高血压和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使用期间应进行心血管病变相关检测,监测血压及容量状况。此外,血栓栓塞性并发症(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也增高。血流动力学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和血气分析有助于早期发现,必要时可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
消化系统 | 可诱发或加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甚至导致消化道出血或穿孔,以及严重中毒性肝损伤。大剂量使用激素时建议加用胃黏膜保护剂或抑酸药防治。少数患者会诱发脂肪肝或胰腺炎。 |
血液系统 | 药理学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常导致白细胞计数增多,主要由于中性粒细胞增多。使用激素期间应监测血液细胞分析。 |
骨骼和肌肉 | 儿童、绝经妇女和老人多见骨质疏松,严重者出现自发性骨折。高脂血症引起的血管栓塞会导致骨缺血性坏死(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肌病属少见并发症,表现近端肌无力甚至肌萎缩。为防止骨丢失和肌萎缩,可鼓励患者进行负重锻炼,补充钙和维生素D,必要时加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注意采取措施防跌倒,定期风险评估,早期规范防治,在病情可控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激素暴露。 |
内分泌和代谢 | 糖皮质激素会引发糖代谢紊乱造成糖耐量受损或糖尿病。还可因增高血浆胆固醇和促使皮下脂肪分解影响脂肪代谢。使用激素期间应监测电解质,血糖和血脂等,酌情对症处理。此外,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应注意撤药方法,避免减量过快或突然停用。 |
神经、精神症状 | 包括睡眠紊乱,谵妄、意识模糊或定向障碍等神经症状和情绪不稳、轻躁狂、抑郁等精神病性症状。大部分患者的精神和认知症状轻微且可逆。 |
免疫系统 | 全身性应用糖皮质激素会影响固有和获得性免疫,造成的感染风险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如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和真菌感染,以及结核等不常见病原体感染。而吸入性和外用糖皮质激素通常不增加全身感染风险。可通过局部给药、隔日给药和预防感染等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 |
是否要杜绝使用激素?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激素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已知激素有这么多不良反应的前提下,国家依然允许激素类药物的生产,临床中依然会使用这些药物治疗的原因。我们常用到的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毒、抗休克等作用,在肾脏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均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况且,很多激素类不良反应是在长期而且大剂量使用的情况下才出现的。
如何预防或减轻激素的副作用?
1.激素类药物的品种选择、剂量、疗程、用法以及停药都要严格遵循医嘱,不要随意滥用激素;
2.长期用药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需要多晒太阳,适当补钙,防止骨质疏松;
3.长期口服患者切记按医嘱用量,按时服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而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功能不全;
4.人体皮质醇分泌量在早晨6点-9点达到高峰,午夜最低,在早晨口服糖皮质激素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尽管激素的使用存在诸多注意事项和禁忌,但是它仍然是临床治疗很多疾病时不可或缺的“武器”。医生在使用激素时会权衡利弊,做出最适宜的选择,合理用药也能帮助患者最大程度上减少对身体的影响和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