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根直径一毫米的神经,却要将其完好地缝合起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近日,无锡二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朱国臣成功进行了一例这样的手术,在显微镜下将神经移植、吻合,术后患者能耸肩活动自如,重获新生。
70岁的患者周老伯颈部长了一个肿瘤,累及到了副神经。众所周知,大脑是人体的“中枢”系统,支配着身体各器官的运行。副神经就是大脑中12对神经中的一个,相当于“12大将”的一员,支配着头部的转动和肩膀的运动。周老伯患病后,慕名来到无锡二院耳鼻咽喉科就诊,朱国臣副主任为周老伯做了详细的检查后,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做神经移植。
神经移植技术在国内地市级医院很少开展的,但周老伯很幸运,朱国臣从十几年前就开始研究这项技术。手术中从功能较小的耳大神经上截取一段,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将缺损的副神经连接好了,两个端口各缝合了5针。
“这个手术最大的难度是无张力的情况下,在手术显微镜下用如头发丝一般细的缝线将供体神经与神经断端准确吻合,其实有这方面需求的患者还是挺多的。”朱国臣介绍,在头颈外科手术中,还有不少手术会导致神经切断或不能完整保留,如中耳肿瘤、腮腺肿瘤、听神经瘤、神经鞘瘤等,如果切断面神经,会造成嘴歪、不能闭眼等;如果切断舌下神经,舌头就无法自如活动。虽然大家都认为这是正常的手术并发症,但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却使他难以释怀。从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他就在研究如何做周围神经移植。手术难在需要精细操作,每当有空的时候他就去实验场地反复练习,研究大型动物面神经缺损的修复手术,至今已经有了16年的积累。朱国臣常鼓励科室的年轻医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外科医生一定要勤加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长达16年的反复研究和练习中,他也收获了许多科研成果。2009年获得无锡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SCI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发表了研究成果,2017年起陆续拿到了国自然面上项目、省重点研发项目、六大人才项目,其中国自然面上项目是江苏省各大院校非直属医院耳鼻咽喉科第一个面上项目。现正在进行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神经干细胞、神经移植支架等方面的实验研究,以进一步提高神经移植效果。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团队不断前行,在2019年江苏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年会上,获奖项目和交流人次在地市级医院中名列前茅。朱国臣个人也荣获“无锡市百名科技之星”、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他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心使许多患者获得了新生,经他治疗后恢复的患者不计其数。
“朱主任,我这侧肩膀能抬了,都是得益于你的精湛技术啊。”周老伯复诊时说道。得知朱国臣十几年如一日钻研技术的故事后非常感激,特地抬起自己的右臂前后左右摇摆了几下,表达了深深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