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专题栏目
《无锡日报》重点报道“不管伤者是谁,他都拼尽全力”无锡二院援桑医疗队事迹
发布日期:2016-07-19 浏览次数:5980

桑给巴尔当地时间7月17日上午9时许,采访团一行来到无锡援桑医疗队驻扎的另一所医院——阿卜杜拉·姆才医院。这里有副队长赵新为首的9位队员。
    中午12:00,开饭的时间到了,队员们陆续捧起了饭碗。这时,大厨顾平艮特地留了一份菜。原来,当天虽是星期天,杨晓医生还是上班了,他要去为病人做两台手术。
    下午13:20,带着些许倦意的杨晓“回家”了。顾平艮递上了饭菜,待杨晓扒了一阵饭菜后,记者坐到他的身旁,与他聊了起来。
    “今天上午做手术的第一个病人是个七岁的小男孩。”杨医生告诉记者,奔巴岛最大的经济作物是丁香,全世界80%的丁香产自奔巴岛。每年7月下旬到第二年二月是丁香的采摘季,由于丁香树干修长,木质脆而易折,所以当地人都让小孩上树采摘。每年,有大量的孩子因此受伤。当天手术的这个小孩是从树上摔下后树枝戳入手臂,动脉被卡压。另一个病人则是一位来奔巴旅行的美国妇女玛丽,她是桡骨远端骨折,前来做复位手术。
   记者从国内出发来桑给巴尔采访前,曾经看到一篇关于杨晓报名参加援桑医疗队的介绍,作为无锡二院骨科的技术尖子,杨晓曾先后赴香港、加拿大、德国等进修访问,并将“无痛关节镜”等先进技术和专科理念带回国内,造福患者,并多次荣获省、市科研奖项。
    而最让记者心中激起涟漪的是他的一番话——
    一直以来,杨晓都有一个梦想,“希望自己能做一名职业医生,像白求恩大夫那样把人道主义传递到异国他乡,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贫苦人民带去帮助!”
    而当时他报名援桑的时候,家中年幼的女儿和刚刚动过手术的老母亲都非常需要照顾,杨晓的妻子又长年在外地工作。他这一走,一切重担都要压在年迈的老父亲身上。临行前,杨晓无限愧疚竟一时语塞。开明的老父亲安慰他说,“放心去吧!现在是国家需要你的时候,家里的事你不用担心,我会照料好的。”
    杨晓把对亲人的深爱藏在心里,他带着另一种大爱和梦想踏上了遥远的非洲之旅。
    和医疗队的兄弟姐妹一样,杨晓的援桑故事越来越丰富,而且还那么感人。
    在奔巴,杨晓每天的工作是救死扶伤,这些服务对象中还有一些“另类病人”。
    奔巴岛贫穷偏僻,一到丁香采摘季,在财富的诱惑下,有的人就铤而走险,黑手伸向农户们辛苦种植的丁香花。而当地人向来对偷窃行为是零容忍,惩罚非常严苛。
    2015年9月30日一大早,院外警车呼啸而来,警察们抬进来一个满身是血的中年男子,已然休克、命悬一线。杨晓见状,立刻展开抢救:扩容抗休克、紧急备血、仔细检视包扎伤口。这是一个被刀多处砍伤的小偷,累及双下肢、左前臂多根肌腱及部分骨质,断裂肌腱外露。需要立即拍片、急诊手术。可就在这时,停电了!于是术前X线片省略了,手术只能在太阳能板的照明下进行,38岁的患者Juma就这样开始了手术。
    手术台上,伤情惨不忍睹。杨晓认真地进行着清创、固定、肌腱吻合,由于伤处太多,手术极其耗时。而停电没有空调,也让杨晓浑身湿透,额上的汗水模糊了眼睛。手术历时7小时15分钟,杨晓共完成了4处骨折的固定,27处肌腱的吻合,用尽了手术室所有的缝线。
    术后第二天早上,当杨晓再次看见Juma 时,他像是换了一个人,虽然被石膏绷带包裹得严严实实,但还是很努力地用并不熟练的英语连声道谢:“感谢你,来自中国的医生,我发誓,以后再也不会去偷窃了!”那一刻,杨晓的内心格外感动,他深深感到,“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辛苦,给那些误入歧途的人们带去正能量,给他们重新开始的机会,那么再累再苦也是值得的!”
    让杨晓最难忘的还有去年11月份的一台手术。当天晚上七点多,来了一个30岁的男性患者,是采摘丁香时坠落的,左胫骨开放性骨折,需要马上手术。手术开始时他才获悉,患者HIV阳性已有十年。手术室的气氛瞬间凝固了。杨晓现在还记得,当时手术室里静悄悄的,只有麻醉机“嘀嘀嘀”的声音,手术的速度明显降了一档。大家都小心翼翼,戴了两层手套的手触摸渗血的断骨时感觉都是异样的……
    对记者说起这些在奔巴岛的手术经历,杨晓的语速是缓慢的。他的回忆里包含了他的思考,医者的奉献是需要勇气的,那是仁者来自内心的援助。(摘自7月19日《无锡日报》)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