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专题栏目
“中国天使”,远在异乡的坚守:手机照明,成了“手术必备技能”
发布日期:2017-02-08 浏览次数:6305
    自1964年起,中国政府向当地派驻26批援助医疗队,共计677人次。2016年11月26日,由中国政府援建的阿卜杜拉·姆泽医院开业典礼仪式在桑给巴尔的奔巴岛举行。经过两年的升级改造,如今该医院已成为奔巴岛上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医疗中心。这所医院是江苏援桑给巴尔医疗队的新成果。来自无锡市的21名医务人员组成的中国(江苏)第二十六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已在当地工作近两年。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和赤诚爱心服务当地,被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总统谢因称为“我们最尊敬的中国医生”。
    到了桑给巴尔,才体会到条件的艰苦。停水停电是常态,用手机给手术照明已成为大家的“必备技能”;呼吸机没电,就得手动“捏皮球”维持病人呼吸。口腔科董武医生在当地的第一台手术,就遇上停水、停电、吸引装置罢工。
    医疗队队长徐卓群带着12名医生在桑岛上最大的纳兹·摩加医院工作,缺医少药是他们面临的又一挑战。麻醉师黄东晓是个“香饽饽”,没有先进设备保障,基本靠他的经验和观察。CT室胶片打印机坏了,没钱维修,显示器也只有一台,影像科医生闾长安只能见缝插针,对着显示器读片完成诊断报告,并用手机拍下CT图片给临床医生和病人。
    最揪心的是当地艾滋病高发,防护工作困难重重。尤其是妇产科最容易遇到大出血的病人。妇产科医生吴伟燕戴着两层手套,穿着雨靴,戴上塑料围裙,在汗流浃背中完成了数百台手术。徐卓群是泌尿外科医生,他在当地先后开展了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两项新技术。眼科医生赵伟,在桑岛每天完成上百门诊量和多台手术的情况下,还通过“光明行”活动,把先进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带到奔巴岛,为当地患者送去“光明”。于路在国内是神经内科医生,在桑岛却要负责包括糖尿病、杂科疾病、消化内镜在内的普内科工作,他半年内成功开展了300多例胃镜检查,成为桑岛首位独自成功实施肠镜检查的医生。
    奔巴岛是桑给巴尔的一个离岛。医疗队副队长赵新带着其余医生驻扎这里。在新医院修好之前,他们借用当地一个仓库作为医院。条件之艰苦,外人难以想象。医疗队来之前,这里连麻醉仪都没有,全麻手术无法开展。
    52岁的哈勒凡·马塔尔在奔巴岛北边一家地区医院的药房工作。8个月前的一起摩托车车祸,造成右小腿开放性骨折。在医院治疗数天后,伤口出现感染症状。当地医生束手无策,建议他截肢。绝望中,家人带着他乘车50多公里,找到中国医疗队,保住了这条腿。采访中,他撩起裤脚,向记者展示腿上的伤疤:“再治疗恢复一个月,哪怕是剧烈运动也没问题啦!”骨科医生杨晓说,从前碰到骨折,当地人都怕去医院,认为看医生就等于截肢。这种情况已慢慢改变。杨晓最忙时,一周要进行10多台手术,“能多救几个人,累点儿也值得。”
    “中国医生对病人非常好!”阿卜杜拉·姆泽医院的护理主任艾德利萨·萨利姆说,“当地的病人,不管远近,都会到这里看病,他们就是冲着中国医生的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来的。”  (摘自2017年2月8日《人民日报》)
关闭
打印